当前位置: 首页 > 种植知识 > 养花技巧 >

红叶李秋季硬枝扦插技术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2-08 10:34:37    

红叶李(Prunus cerasifera atropurpurea)属蔷薇科李属落叶小乔木,原产于我国,在我国华北及其以南地区推广种植。红叶李因其嫩叶鲜红、春天花团锦簇,且生长分布地域较广而成为园林中观花、观叶的优良品种。生产上常用嫁接繁殖,但其操作麻烦,成苗速度慢。为此,笔者通过研究,总结出了红叶李秋季硬枝扦插繁殖技术,该技术扦插成本低,操作简单,成活率达8O%,繁殖速度快,现介绍如下。

一、生物学特性

红叶李,蔷薇科李属植物,是樱桃李的变种。幼枝、叶片、花柄、雌蕊及果实均呈紫红色。叶片呈卵形至倒卵形,基部圆形,边缘具重锯齿。花一般单朵,有时2—3朵聚生,一般3—4月开花,花为淡红色或粉色。果实近球形。结果期6—7月。喜阳光,在蔽荫条件下叶片不鲜艳。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。较耐寒、耐旱、抗水涝、不耐阴,根系较浅,萌枝力较强,适宜在土壤肥沃,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生长。

二、扦插繁殖技术

1.苗床准备

在简易温室内沿东西向或南北向作宽120cm的苗床,苗床可作平床或低床,平床与地面持平;低床低于地面10—15cm。将蛭石粉、珍珠岩、泥炭土按2:1:1的比例配成的育苗基质铺在苗床上,厚8—10cm,舒松耙平。铺设时先将泥炭土铺在下层,蛭石粉和珍珠岩充分混合后铺在上层,也可以进行砂床扦插,即在苗床均匀铺设10—15cm厚的干净河砂。在扦插前用高锰酸钾溶液500倍液对苗床进行消毒,并且在苗床上方安装地插式或悬挂式微喷设备,微喷半径为70—100cm。

2.扦插

(1)扦插时间

由于各地区的落叶时间不同,扦插时间也不一致。一般掌握在秋季正常落叶达到5O%以上到土壤封冻前时为最佳扦插时间。

(2)种条的选择

插条应选择当年生长势强、无病虫害、无机械损伤、直径为0.3—O.8cm的优质一年生健壮母枝上采集的枝条。

(3)插穗的处理

插条采集后,应放在阴凉潮湿处或用湿润材料如蒲包、麻袋片包好;以免失水,将其截剪成1O—12cm插条,并保留4—6个芽节,在其芽上2cm处平剪,下端紧贴芽背剪成45°斜切口,50—100个一捆。扦插前用NAA500—800mg/kg溶液或ABT生根粉配成200—500mg/kg溶液浸泡插条2O—3Omin,待晾干后即可扦插。

(4)扦插密度和方法

一般按株行距5cm×5cm扦插,约插400株/m2。扦插时地膜不用揭除,隔着地膜下插,一般插入枝条长度的1/2至2/3即可。插好后地面要露出1个至2个芽,插完后撒lcm左右的一层碎土,以利于浇水后使插条与土壤密接。

3.扦插后的管理

(1)温、湿度管理

扦插后对基质喷1次透水;扦插后15d,应少量多次喷水,每天喷洒5—8次,确保插条不失水分;扦插后15—40d,空气湿度应保持在7O—80%,温度应控制在15—28℃,以利于插条基部愈伤组织的形成;60—80d后,新根开始逐渐形成。在此期间,每天早上喷1次水,保证基质的温、湿度,每15d喷施7O%甲基托布津粉剂700—800倍液或5O%多菌灵粉剂600—800倍液1次,以防止腐烂病、霜霉病等病害的侵染,如苗床有腐烂枝条出现时,须及时去除,并适当通风降低温、湿度。

(2)越冬管理

冬季气温较低,需保持棚内温度,有条件的可用土暖气或电热带等为棚内增温,夜间苗床温度保持在1O℃以上,温度太低则越冬困难,并适度控水,保持苗床不干不湿,含水量保持在6O—7O%左右为宜。

(3)揭膜炼苗

翌年3月初,每株苗木选留1个最壮新梢,抹除其它分枝;根据苗床内土壤湿度,可补透水1次;当白天棚内气温达到3O℃以上时,要注意放风透气。揭膜时间掌握在5月上、中旬,在揭膜前要炼苗,即先揭少部分膜,通风透光,再逐渐增大。炼苗7—8d即可全部揭掉棚膜。

4.移栽

5月中旬,当外界气温稳定时可移栽至苗圃,栽植株行距为30cm×50cm,栽植深度为15—20cm,裸根移栽,随起随栽,尽量减少根系暴露时间,栽后浇透水1遍。

5.移栽后的管理

新移栽的苗木抗逆性较弱,需适当遮阳和保持湿度,7d内每天喷水1次,然后逐步降低土壤湿度,20d后,待新根长出,此时可适当控水促根。当新梢长至10cm以上时,开始叶面追肥,每15d左右用3g/kg的尿素或2g/kg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叶面喷施。结合灌水在7月中旬施N、P、K复合肥150—300kg/hm2。到9月底,当年苗木就可长至1m以上,翌年春天即可出圃或继续分苗培育大苗。